德州陽光未來國際學校中學部《弟子規》專題講座
|
瀏覽次數:1632 次 關鍵詞: 信息來源:陽光未來 時間:2022-01-13 17:49:25 |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初康熙年間山西絳州人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弟子規》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系統地闡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精辟地闡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準則,適合各年齡階段的人作為終身修身養性的經典。 致敬國學經典 打造書香校園 為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加強優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文明禮儀教育,我校初中部特邀請初中語文資深教師,家庭教育高級講師,初中部語文學科主任尹老師給初中部的同學們進行了一場傳統文化洗禮。培訓的主題是《致敬國學經典,打造書香校園》。 人生一世最難得的是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正確的行動方向,也就是良好的教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導學生,啟蒙養正。因為這不僅關系到一個人的一生,而且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前途。 傳統文化進校園 《弟子規》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圣賢學問的根基。人最好的底子無過于圣賢的智慧經驗,這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礎。尹主任告訴同學們要多讀經典,并給同學們推薦了幾本經典名著《王陽明家訓》 、《顏氏家訓》、《道德經》、《論語》等都是需要同學們認真研讀,里面包含了古代文人的大智慧。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要做到知行合一。 尹主任從為什么學習《弟子規》,對《弟子規》中字的解讀,以及在“出則悌”、“謹”、“信”幾大模塊對傳統經典進行深入解讀,令同學們對經典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幫助同學們管理好自己,力求做最好的自我,知道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心中明明白白,從而改掉以前的壞習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仁慈善良的心性,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牢記12字箴言“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告誡孩子們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引導同學們要養成良好秩序,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告誡孩子們不要盲目攀比,杜絕奢靡浪費、要飲食均衡,加強鍛煉、加強體魄,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等等。 尹主任的講座,結合自身經驗、經歷與切身體會,知識和趣味性相結合,把同學們吸引到了古代文化經典之中,同學們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的聽尹主任的精彩演講,精彩之處,掌聲雷動。 《弟子規》融讀經與識字、為學與為人為一體,教導同學們讀誦并落實在生活當中。可以幫助同學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是待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相信通過此次講座,學生們會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實踐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去。愿陽光學子,都汲取到對自身成長有利的知識和經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格,朝著自己的目標,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前行,同時也要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將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傳播,志存高遠、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