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部國學經典誦讀比賽
|
瀏覽次數:2641 次 關鍵詞: 信息來源:陽光未來 時間:2023-03-24 17:18:02 |
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讀千古美文,揚傳統文化,與經典相伴,與圣賢同行。為了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悟國學經典中的深刻內涵,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提高綜合素養,豐富自身內涵,在這個明媚的日子里,我校小學部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 讓我們尋著先賢的足跡,去傾聽古人的教誨,吟誦圣人的篇章。 小學部王鵬林校長講話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國學經典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名篇佳賦,燦若星河,留下一部又一部閃爍著光輝思想和深遠智慧的篇章,這些經典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寶藏。 《論語》,字字珠璣,教我們如何做謙謙君子,《弟子規》,諄諄教誨,教我們修身齊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懂得怎樣感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如何尊老愛幼。一篇篇經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結晶,不僅能讓我們享受誦讀的快樂,還能讓我們悟出做人的道理,從而提高人格品味,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美好人生。 國學經典闡述了人們生活的行為規范,教會我們為人處事,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寶典。誦讀國學經典,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的孝道、禮儀、誠信、感恩等方面的良好習慣,都可以通過踐行國學經典得以實現。同學們,愛中華,讀經典,希望大家在中華美德的滋養下,生活更加陽光燦爛。在書聲瑯瑯的氛圍里,我們誦讀國學經典,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最后,祝愿本次經典誦讀比賽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評委席 評委老師:趙軍、王彬
2022-2023第二學期國學誦讀比賽一至六年級誦讀內容 每班必背內容: 《二十四節氣歌》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點問 請問,二十四節氣中四立是哪四立? 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古文中 山 海 云 太陽 月亮叫什么 《中國古文有多美》 (點問) 山不叫山,叫?翠微 海不叫海,叫?蒼淵 云是?纖凝,風是?扶搖 太陽叫?扶光,月亮叫?望舒 (齊背) 纖凝翠微顛,扶光入蒼淵 狂風吹起來的沙礫又叫驚砂 于是就有: 扶搖驚砂起,山弄望舒遠 一年級《弟子規》 《弟子規》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具體列舉岀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指導兒童日常學習和生活,大到讀書修身,小到洗漱,事無巨細,要求嚴格、具體、詳明。 《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信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一(1)班 一(2)班 一(3)班 一(4)班
二年級《千字文》 《千字文》是中國早期的蒙學課本,由于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也是一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 《千字文》 (一) 天 地 /玄 黃,宇 宙 /洪 荒 日 月 /盈 昃,辰 宿 /列 張 寒 來 /暑 往,秋 收 /冬 藏 閏 余 /成 歲,律 呂 /調 陽 云 騰 /致 雨,露 結 /為 霜 金 生 /麗 水,玉 出 /昆 岡 劍 號 /巨 闕,珠 稱 /夜 光 果 珍 /李 柰,菜 重 /芥 姜 海 咸 /河 淡,鱗 潛 /羽 翔 龍 師 /火 帝,鳥 官 /人 皇 始 制 /文 字,乃 服 /衣 裳 推 位 /讓 國,有 虞 /陶 唐 吊 民 /伐 罪,周 發 /殷 湯 坐 朝 /問 道,垂 拱 /平 章
(三) 禍 因 /惡 積,福 緣 /善 慶 尺 璧 /非 寶,寸 陰 /是 競 資 父 /事 君,曰 嚴 /與 敬 孝 當 /竭 力,忠 則 /盡 命 臨 深 /履 薄,夙 興 /溫 凊 似 蘭 /斯 馨,如 松 /之 盛 川 流 /不 息,淵 澄 /取 映 容 止 /若 思,言 辭 /安 定 篤 初 /誠 美,慎 終 /宜 令 榮 業 /所 基,籍 甚 /無 竟 學 優 /登 仕,攝 職 /從 政 存 以 /甘 棠,去 而 /益 詠 樂 殊 /貴 賤,禮 別 /尊 卑 上 和 /下 睦,夫 唱 /婦 隨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三年級《老子》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三(1)班 三(2)班 三(3)班 三(4)班 四年級《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其編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內容很廣,包括哲學、道德、政治、教育、時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據。 《論語》 學而篇 第一(四)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1)班 四(2)班 四(3)班
五年級《論語》 《論語》 述而篇 第七(四)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五(1)班 五(2)班 五(3)班 五(4)班 五(5)班 六年級《孟子》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二)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六(1)班 六(2)班 六(3)班 六(4)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經典,誦讀不衰。 誦讀國學經典,讓華夏精神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 誦讀國學經典,讓民族文化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 |
返回 |